时间: 2020-05-05 13:12:45 作者: 媒介星软文平台
2020年普利策新闻奖公布了,没有软文都是猛料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陈安庆
美国东部时间5月4日15时,北京时间5日凌晨,第104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普利策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奖项,到现在已经发展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一句话总结——没有软文都是猛料!
公共服务奖
获奖作品:《无法无天:阿拉斯加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当地警察》等系列报道共计17篇(Lawless: One in three Alaska villages have no local police )
机构/作者:《安克雷奇每日新闻》(Anchorage Daily News )和ProPublica
该系列报道揭示了阿拉斯加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警察保护的问题,报道认为当局应承担数十年疏忽的责任。报道后资金开始流入当地,立法也发生了变革。团队负责人Vicky Ho发推文表示:Kyle Hopkins和我们整个新闻编辑室的新闻报道令人骄傲。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我很高兴能被一群启发我的同事们包围着,他们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每天为我们的社区提供服务。
突发新闻报道奖
获奖作品:《贝文赦免被定罪的杀手,此人兄弟为他主持了竞选筹款活动》等系列报道共计10篇(Bevin pardons include convicted killer whose brother hosted campaign fundraiser for him)
机构/作者:《(路易斯维尔)信使报》(The Courier Journal)
因其对肯塔基州州长(马特·贝文)的数百个最后一刻的赦免进行了迅速报道,说明该过程如何充满不透明、种族差异和违反法律规范等问题(该报道原本参与本地报道奖评选,被评委团移到了突发新闻报道奖的类别里)。
调查性报道奖
获奖作品:《他们被骗了:不计后果的贷款如何摧毁了一代出租车司机》(‘They Were Conned’: How Reckless Loans Devastated a Generation of Taxi Drivers)
机构/作者:《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Brian M. Rosenthal
这篇报道对纽约市出租车行业调查,揭露了贷款机构是如何让弱势司机背负大额掠夺性贷款并从中获利的,为此,至少9人自杀,近1000名出租车牌照所有者申请破产。这一系列事件促使市政府展开全面调查和整治。
解释性报道奖
获奖作品:《2℃:超越极限》(2℃:Beyond the Limit)
机构/作者:《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这是一组开创性的系列报道,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与数据,以科学的方式清晰呈现出极端温度为地球带来的可怕影响。
国内报道奖
共有两组作品获奖
(1)
获奖作品:《分析错误与监管失效:波音公司和联邦航空局是如何给不可靠的737 MAX颁发合格证书的》等共计10篇(Flawed analysis, failed oversight: How Boeing, FAA certified the suspect 737 MAX flight control system)
机构/作者:《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的Dominic Gates、Steve Miletich、Mike Baker和Lewis Kamb
报道用开创性的叙述揭示了导致波音737 MAX发生两场致命空难的设计缺陷,以及其中政府监管的失职。
(2)
获奖作品:《与舰作战:战舰上因舰队自身而起的死亡与英勇》等共计10篇(Fight the Ship: Death and valor on a warship doomed by its own Navy)
机构/作者:ProPublica的T. Christian Miller、Megan Rose和Robert Faturechi
报道深入调查了在太平洋上发生了一系列毁灭性海难后的美国第七舰队。
国际报道奖
获奖机构/作者: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该报道冒着极大风险,调查普京政权的故事。
特稿写作奖
获奖作品:《关塔那摩湾的至暗秘密》(Guantanamo's darkest secret )
机构/作者:《纽约客》(The New Yorker)的Ben Taub
报道讲述了一名男子在关塔那摩湾(Guantánamo Bay)的拘留所被绑架、折磨和剥夺自由长达十多年的故事,融合了现场报道和情感充沛的笔触,为美国更广泛的反恐战争提供了细致入微的视角。
逐渐凋零的中国调查记者
南方传媒书院 陈安庆
水门案?惊爆焦点?对于新闻系的学生来说,这些确实都是典范,但在网路如此爆炸的现在,调查报道是否会有新的面貌?
如果水门案的深喉都知道用尽各种方式迂回地与两位记者联络,那在这个隐私更容易外流的时代,记者当然应该想尽办法保护可能的消息来源。
另外,对于技术/工具的重视也是很值得思考的一点。技术和工具可能就是重要的症结。新闻内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采访技巧是(调查)报道的关键,但不能忽略了技术/工具在现今新闻报道中的角色。
不,不是角色,技术和工具甚至就是新闻报道的一部份。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它被称作媒体的利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数量的文件如果没有资料库和工具用来整理和爬梳内容,基本上没办法阅读,这是技术/工具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层面。内容和技术基本是合而为一的,如果没有技术,根本无法做出类似的呈现,换句话说技术本身就是内容的具象化。
但大家很容易陷入一个迷思,“不能被技术绑架!”,如果要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来说,那就是排版和版面大小(当然数位的复杂太多),内容还是要和版面配合,还是要和美编讨论视觉呈现,很多观念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有没有进化而已。
脑中浮现Oscar Wilde(奥斯卡·王尔德)的那句话:“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译文:“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当仍有人仰望星空。”)
不只是看着星星的人,这些人是建着梯子,想要摘星星的人。
古风·侠客行
大河苍苍地茫茫,疾风万里落木狂。
秋高八月开胸胆,仗剑登楼云飞扬。
高台设酒聚豪杰,不吝千金饮杯长。
宴中闻有不平事,拔剑起座环四方。
皓气既与秋风壮,何哀白骨弃大荒。
向晚抛杯拥剑卧,明朝昂首渡河梁。
三尺剑挥崩龙壁,万丈气动惊秦王。
但得日月明忠义,愿将沸血溅平腔。
从事调查性报道是一项艰难而光荣的任务,人与梦想同在,苦恼与喜悦同在。
经历过一次次调查性报道的采写后,记者会明显地感觉自己从个人小我的天地,走到了民族的、人类的大我之中,在一回回战胜了艰难困苦之后,觉得内心充满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精神变得丰富而充盈,而个人的素质与技能也会不断得到提高,由此可以走向更大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中国的调查记者有多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志安认为加起来不过数百人。而这数百人如今仍在从事一线调查的,则不过数十人。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记者来说,公众对其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通过舆论监督反腐败,冒着生命危险说真话。所谓记者,就是事实的记录者。公众对记者的期望值明显超出了其职业范围与特点,所以在媒体市场化改革之前,才有“记者见官加一级”的说法。
问及接触过很多的国外新闻工作者,他们强调说他们的工作只需对事实负责就行,比较起来,他们的工作似乎比我们要单纯得多。如果仅做到只对事实负责,在中国是称不上一个好记者的。
在中国当记者,不仅需要专业,更需要智慧,有时候还要冒着很大的风险。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约在2000年前后产生,彼时纸媒和深度报道迅速崛起,舆论环境也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一代调查记者,那时风华正茂的他们,现在纷纷步入中年。在2008年之后,基本就没产生新的调查记者。
中国的调查记者现今年龄大多“奔四”,即便没有体制和机制原因,他们的年龄也已不允许他们再从事高强度、高压力的一线调查。朴抱一认为,这一代调查记者集体从历史舞台消失后,不会再有“第二代”调查记者。
舆论环境逐步收紧,公权力绞杀新闻稿件十分普遍,很多报社的调查团队被解散,调查记者大多转型。今后只会零星、偶尔出现“调查记者”,原因是,传统媒体的地位已被新媒体根本性撼动,人们更愿意选择微博、微信获取新闻,财经、南方周末、新闻周刊这些调查报道的旗帜媒体,其报道要么被互联网廉价转载,要么因没有上网沦为自家欣赏的散文,既没有影响社会,也没有成为新闻热点。
纸媒的广告急剧下滑,也让报社老总重新审视出稿低、成本高并且风险大的深度调查,出于现实的考量,他们更愿意做整合类、建设性的深度报道。
相当于新闻界的诺贝尔奖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而又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其经久不衰的秘诀何在?
这让我们想到一个老问题: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好新闻?这似乎是一个心知肚明可一下子又难以说清楚的事情。
待我们仔细欣赏了普利策新闻奖一些叩人心弦,读罢不忍放弃,咀嚼再三仍有嚼头的新闻作品之后,掩卷深思,原来,好新闻的精准、敏感、独到的特质是可以揣摩出来的。可以说,真正“扎”准了好新闻的“穴位”,才可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新闻作品来。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作为全球最著名的新闻作品奖,它总是真实地折射美国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深刻影响美国近百年政治与社会生活。
在美国新闻界,从1930年代起,以透视新闻事件和社会潮流的来龙去脉、化繁复为简明的解释性报道开始兴起。
这种深度报道注意事物规律性关联,将重大新闻事件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在各种事物的互动中加以报道,探究新闻事件的深层含义、背后原因及潜在问题。深度报道不仅揭露丑闻、追踪疑点,更注重系统调查研究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这类报道往往没有突出的显要性和激烈的冲突,但通过客观、准确的多角度分析,以全面、深刻的事实和观点引起社会的注意,影响社会决策。
在这样的趋势下,新闻报道已从“时效”转向了“深度”的竞争。
这种报道的战略转移在普利策奖评选中也得以充分体现。
以第88届普利策奖为例,虽然一些题材较大的新闻事件如森林火灾、伊战报道、航天飞机失事等在评奖中得胜,但属于非事件性的报道明显高于事件性的。
因为一般意义上说,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更具有深度——非事件性新闻在时效性上已不占优势,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报道才能提高其新闻价值。
普利策奖从1985年特别开始设立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两个专项奖,这些奖项的设立体现了美国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重视。
实际上,对深度报道的重视在普利策的其他奖项中也有体现,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评委对获奖作品或提名作品的评语都是“深入”、“富有洞察力”等。
透过普利策奖,我们可以看到深度报道在当今美国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是相当突出的。而这正是今天高质量新闻对社会舆论引导的生命力所在。
我们知道,作为职业媒体人揭开谜底的过程,实际上必须遵循了基本的调查程序——得到线索、确定选题、追踪调查、小心求证。比起新媒体小编们的东拼西凑、充当键盘侠,纸媒黄金一代调查记者似乎更有求真、求实、一丝不苟的职业媒体人精神。
扫一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2290/781984@qq.com
全网媒体直线发稿、24小时自助发稿平台、助您提升营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