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2-25 19:34:56 作者: 媒介星软文平台
核心摘要:
2019年全国眼镜产品零售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镜片作为眼镜功能属性的核心载体,在眼镜产品构成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2019年全国眼镜镜片零售市场规模为305亿元。预计2023年眼镜产品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900亿元,镜片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350亿元。
国内镜片市场在销售额方面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销售额占行业总额的近八成,依视路、卡尔蔡司、万新、明月分列前四,国际品牌仍占据优势;在销售量上,分布更为分散,万新销量领先,明月次之,头部企业外的中小企业贡献超三成销量。未来镜片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国内头部品牌迎来崛起良机。
“暴利行业”标签极大阻碍了眼镜行业的健康成长,产业链各方应努力消除产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向大众普及眼健康知识及眼镜的功能与价值。此外,生产端应通过向下游零售商提供更多的专业设备及人员培训等赋能方案,帮助实力较弱的零售商提升服务专业性和市场教育能力;零售端则要在开拓新型营销模式的同时,通过标准、规范的服务流程为用户提供全面、专业的消费体验,展现线下零售端的专业服务价值,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01 中国眼镜镜片行业发展背景
眼镜镜片的定义与功能
镜片是眼镜功能属性的核心载体
眼镜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镜片上。镜片是一种融合了数学、光学、有机化学、表面及结构物理、机械加工、医学等学科的产品,对于矫正视力、调节进入眼睛的光量、保护眼睛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眼镜功能属性的核心载体。镜片的技术含量和品质主要体现在材料、光学设计和镜片膜层三个方面。
眼镜镜片从功能性上可以分为日常普通镜片和功能性镜片;从设计上可分为球面镜片、单非球面镜片、双非球面镜片以及自由曲面镜片等。从材质上,镜片经历了天然水晶镜片、光学玻璃镜片、光学树脂镜片三大发展阶段,其功能与形态也随之不断变化升级。其中树脂镜片由于具有质量轻、不易碎、安全性高、容易加工、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透光性等优势,是目前最常用的镜片。
眼镜镜片的生产及销售路径
镜片的生产流程较长,销售渠道以直销与经销为主
镜片的生产需要经历一系列严格且复杂的流程,镜片的成品还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屈光度情况和其他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裁切等工序才能最终装配到消费者选购的镜架上。镜片的销售模式主要分为直销、经销和代销,其中直销和经销占较大比例。直销是指生产企业直接开设实体门店或电商品牌旗舰店或者将镜片产品销售给下游眼镜连锁企业、电商平台和民营眼科、综合医院附属配镜中心,而经销是指生产企业将镜片产品销售给经评估选取的区域经销商。
中国眼镜受众群体规模庞大
近视患病率将超过50%,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近视人口将达7亿,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超过50%,且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儿童及青少年本就是近视高发人群,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又进一步加剧了学生近视发生率。教育部2020年6月对9省市中小学生视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受疫情期间长期上网课及使用电子产品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小学生近视率较2019年年底增加11.7%。在青少年视力问题愈发受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重视的背景下,儿童及青少年近视防控和矫正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此外,由于人的视力会因年龄增长出现几乎不可避免的减弱,随着消费意识先进且消费能力较强的1960-7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逐渐步入中老年,解决中老年同时看远和看近视觉需求的渐进多焦点眼镜的受众人群也将呈上升趋势。在整体受众规模极为庞大的背景下,我国的眼镜市场仍有较大潜力。
眼镜的功能性需求与更换频率不断提升
消费者对眼镜的需求不断升级,更换频率达到1.3年/次
随着电子产品渗透率、使用频率和时长持续提升,消费者视光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防蓝光、缓解眼疲劳以及儿童眼镜等功能性眼镜产品同样适用于视力健康人群,带来更大的潜在受众规模。根据艾瑞开展的中国眼镜佩戴用户调研数据,当前消费者对眼镜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改善和矫正视力外,还在向防蓝光、缓解眼疲劳、光敏感等功能不断升级。在消费能力提升且眼镜需求越来越丰富和差异化的背景下,消费者更换眼镜的周期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平均更换或新购入眼镜及镜片的频率达到1.3年/次。
02 中国眼镜镜片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眼镜镜片行业产业链及产业图谱
上游:原料设备→中游:技术产品→下游:专业服务
镜片行业产业链主要由上游的原材料和辅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中游的镜片生产厂商以及下游的代理商、经销商和镜片零售商组成,其中零售商包括连锁眼镜零售商、眼镜零售门店、电商平台、民营眼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附属的配镜中心等。上游厂商主要向中游生产商提供树脂、玻璃、塑料及模具、光学添加剂等镜片生产原料和生产设备,此外还向下游零售商提供验配设备;中游的镜片生产厂商除了加工生产镜片成品和定制的车房片,还要承担材料、膜层、工艺技术、光学性能等方面的研发设计工作,并为下游销售渠道提供销售折扣、专业设备、加工、售后、销售员及视光师专业培训等支持;下游零售商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需要在门店配置专业设备和专业视光人员,为消费者提供验光、配镜、镜片镜架装配、试戴体验等专业服务。
中国眼镜镜片行业发展特点
眼镜行业区域集中性较强,江苏丹阳是中国”眼镜之都”
由于眼镜产品在我国不属于医疗器械,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导致国内眼镜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产销量不高,行业竞争激烈。为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抗风险能力,国内众多眼镜生产企业及配套供应商逐步聚集形成眼镜产业集群,目前已经形成以江苏丹阳、福建厦门、广东深圳、浙江温州等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产业格局。其中尤以江苏丹阳的企业数量及产量最高,被冠以中国”眼镜之都”的称号,该地区拥有眼镜原料、配件、镜架制造、镜片制造、眼镜机械、印刷包装等全套完整产业链,镜片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75%、世界镜片产量的近50%。
镜片品牌力不强,尤其是本土厂商的品牌建设道阻且长
镜片在本质上属于半成品,消费者要购买适合自己的镜片,需要由眼镜零售商、眼视光中心或医院眼科向其提供专业的验光服务,在此基础上再经镜片与镜架的定配加工才成为最终佩戴的眼镜。由于消费者很少直接购买镜片,而是更多地基于零售店的品牌和销售人员的推荐综合选择镜片与镜架,因而对镜片的品牌认知度并不高。从本次用户调研结果也可以看出,受访者对镜片品牌的认知程度明显低于连锁眼镜店品牌。另一方面,国内镜片生产行业发展初期,本土厂商主要以OEM/ODM方式生产国外品牌的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不强,长期的价格竞争也使得本土厂商缺乏塑造自主品牌的动力与实力。尽管近几年国内头部镜片生产厂商已经开始注重树立品牌形象,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宣传力度有限,目前市场上仍缺少公众熟知并认可的本土镜片品牌,本土厂商的品牌建设依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传统商业模式下,零售端的验配服务是镜片价值实现的保障
镜片行业的商业模式仍处于较为传统的状态,生产厂商通过企业销售部门或经销商将镜片产品销往眼镜零售商或电商平台及商户,再由零售商或电商将镜片提供给C端消费者。近年来,眼镜产品的线上销售发展迅速,由于店面、人力等成本大幅减少,线上眼镜产品售价明显低于实体店,线上渠道对屈光度固定的隐形眼镜和太阳眼镜等产品的线下销售造成了较大冲击。然而对于视力矫正和功能性镜片而言,受技术限制,验光、调校、加工与试戴服务必须由线下实体门店提供,因此线上销售带来的冲击并不明显。不同镜片之间的产品形态相近、外观差异很小,只有经过长期佩戴才能逐渐感受到性能差异,这种特征使消费者很难在购买时就准确判断各种镜片产品是否适合自己,线下零售店利用专业设备与技术能力为消费者提供的验配与调校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零售端向消费者提供的验配与调校服务是镜片价值实现的基本保障,是线下零售商目前无法被线上渠道替代的原因之一,也是线下零售商的核心价值所在。
数字化时代,零售端的”连接”价值愈发凸显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眼镜及镜片行业同样身处于数字化浪潮之中,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眼镜零售端的”连接”价值尤为关键。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窗口,零售端积累了用户在验光及其他检查过程中留存的大量数据,具备建立用户眼部健康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条件。在此基础上,零售端一方面能够向上连接生产端,以用户对镜片的核心需求、佩戴习惯、更换周期等数据为依据,指导上游厂商的研发、设计、生产、供货等行为;另一方面可以连接医疗、制药乃至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引入新技术、拓展新业务,使用户在零售端得到更优质、更全面的专业服务,推动眼镜零售端及整个眼镜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眼镜市场规模
以镜片和光学镜架为主力产品,2023年将突破900亿元
近年来,中国眼镜总体市场规模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状态,2019年全国眼镜产品零售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眼镜产品市场规模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下滑,预计市场规模将回落至733亿元。未来3年,眼镜市场有望实现较快复苏,预计到2023年突破900亿元。从产品构成来看,镜片与光学镜架是眼镜市场的核心产品,占总体规模的比重分别为37.9%与37.5%;太阳镜与隐形眼镜占比均在10%左右;老花镜占比较小,尚不足2%。
中国眼镜镜片市场规模
市场受疫情影响出现下滑,未来数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中国眼镜镜片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整合,总体市场规模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2019年全国镜片零售市场规模为305亿元。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对线下零售端的冲击,2020年上半年镜片市场明显受挫,而随着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光学镜片的刚需特性决定了镜片市场会比太阳镜、隐形眼镜等产品市场的恢复速度更快,预计市场规模同比下降7.9%,降幅比整个眼镜市场低0.9个百分点。未来3-5年内,在购买需求延后释放以及消费升级依旧延续的双重影响下,镜片市场规模有望迅速反弹到疫情前水平并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国内镜片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363亿元。
中国眼镜镜片市场竞争格局(销售额)
国际品牌占据优势,依视路、蔡司、万新、明月分列前四
从销售额角度来看,国内眼镜镜片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的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接近八成。其中,依视路是全球最大的视光企业,在中国镜片市场同样稳占首位,市场份额超过20%;卡尔蔡司凭借其高品质、高单价的镜片产品紧随其后,市场份额为15.1%;万新光学与明月镜片作为较为突出的国产镜片厂商,是国内中端镜片市场的主力军,在销售额方面分列第三、第四位,市场份额分别为8.2%与6.6%。目前国内镜片市场上,国际知名厂商仍然占据优势,依视路和卡尔蔡司是仅有的两家份额超过10%的厂商。以万新、明月等为代表的本土厂商近年来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但在销售额上与国际头部企业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眼镜镜片市场竞争格局(销售量)
万新销量领先,明月次之,中小企业贡献了超过三成销量
相较于销售额,国内眼镜镜片市场在销售量上的分布相对更为分散,销售额领先的头部企业在销量上的总占比为68.6%,其他中小型厂商贡献了剩余的超过三成销量。在销量份额方面,万新光学以13.3%的份额领跑;明月镜片占据11.7%的份额排在次席;鸿晨光学、优立光学与汇鼎光学分列三至五位,份额分别为10.3%、7.9%及7.3%。销量排在前列的玩家均为本土厂商,其中万新(1973)、鸿晨(1985)、优立(1987)等企业成立时间较早,汇鼎(2017)则是近几年新成立的企业,不难看出镜片行业老牌企业较多,但仍有新活力注入。而依视路、卡尔蔡司等国际厂商尽管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较高,但由于其镜片单价远高于本土品牌,因此在销量上占比相对较小。
中国眼镜镜片市场竞争格局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镜片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目前国内眼镜镜片市场上,以依视路、卡尔蔡司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厂商和以万新、明月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组成的头部集团占有接近八成的销售额,但从销量来看,镜片市场仍有三成以上销量依然来自中小企业生产的低端镜片。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眼镜佩戴者或购买者对防蓝光、缓解眼疲劳、近视防控等功能性镜片的认知度与需求的日益增长,仅以价格低作为主要卖点的中小镜片厂商的生存空间将会不断受到能够向消费者提供质量更优且功能性更强产品的头部企业的挤压。销售额方面,预计到2023年,头部企业所占份额将进一步扩大至85%以上;销售量方面,头部企业所占份额将超过75%,尤其是作为中端镜片市场主力军的万新、明月等本土头部企业们,凭借其质量可靠且价格适中的产品有望拿到更多份额。
扫一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2290/781984@qq.com
全网媒体直线发稿、24小时自助发稿平台、助您提升营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