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3-17 20:01:44 作者: 媒介星软文平台
行测考试分秒必争
然而言语经常让人抓狂图片
不仅阅读量大而且容易纠结
在选a还是选b中浪费掉时间
今天教你几招言语小技巧
帮你在考场上省点分钟!多点分数!
1、中心理解题
提速技巧:要想中心找得好,行文脉络少不了
很多同学做中心理解题的时候总会觉得“头大”,感觉文段字数多,哪里都是重点。其实,如果能够精准把握文段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这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中心句特征:
观点句。其中包括对策句(如何做)、结论句(结论词引导)、评价句(作者认同与否)。
分述句特征:
1.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2.调查报告、数据资料等
3.正反论证
4.原因解释
5.并列分述:不同的角度、不同主体论证
而在考试中,出现较多的行文结构是分—总结构,也就是观点句出现在句尾,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文段尾句出现“这、此”等指代词,且能指代前文,往往其引导的也是分—总结构。这时候,抓住文段的总句即中心句,与选项做对比择优即可。
【例题】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网络技术、移动芯片、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卫星导航等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一批显著的成就,网络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智能终端制造业加快赶超、不断培育新技术新应用形成新业态。但应该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世界局势波诡云谲,中国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在新时代才能避免受制于人,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主动权。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核心技术突破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彰显
B. 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C. 互联网发展的主动权应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D. 新时代更需突破互联网核心技术这个“命门”
【技巧点拨】文段开篇引出中国进入互联网相关话题,交代中国互联网技术有了突出成就,形成新业态,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提出了问题,强调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看到此处应该有敏感,文段既然提出了问题,寻找文段有无对策。文段尾句通过“必须”对前文提出总结性对策,强调面对当前互联网时代“中国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对应D项。
A项,“核心技术”,文段特指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概念扩大,排除,做题时警惕扩大范围这种设错。
B项,对策之前的内容,属于问题表述,问题和对策同时出现优选对策,排除;
C项,对应尾句“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主动权”,为意义效果的阐述,非重点,排除。
2、细节判断题
提速技巧:细节辨析设置陷阱,相对绝对来应对
这种题真的是“磨人的小妖精”!题目不难但是很费时间,考查大家细节信息的辨析能力,既然辨析细节信息,我们需要知道命题人都常在那些地方设置陷阱。
常见陷阱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偷换时态
将来时(将、尚未、趋势)、完成时(已、了)、进行时(正、在……中、着)
偷换逻辑
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并列偷换
提速妙招——相对绝对法
【绝对标志词】:全部、完全、所有、永远、任何、最等
【相对标志词】:可能、也许、大概、或许等
相对绝对法的本质就是提供考生优选验证的顺序,如果文段选错的那就优先验证绝对的选项,如果文段让选对的那就优先验证相对的选项。
【例题】不管你是贪甜还是厌酸,对味道的感觉——酸、甜、苦、咸人皆有之,它是由食物中味的成分决定,并由我们舌头表面乳头味蕾的味细胞来感知的。人类每个味细胞膜上有两个以上的基本味(甜、酸、苦、咸)接受体,以上的味细胞能同时接受两种以上基本味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另外,味细胞对各种味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顺序为苦、酸、咸、甜,因此人们对甜的耐受性大,而对苦的耐受性小。
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A.味细胞的敏感程度因人而异
B. “苦”是味细胞最先感知到的味道
C.人类一般来说是耐甜怕苦的
D.10%的味细胞只能接受一种基本味的刺激
【技巧点拨】审清题目,大致读文段,最后来到选项。对比四个选项, C项“一般”,表述相对,因为题目选正确的,则优先验证C,C项与原文表述一致。即可用相对绝对法快速选定C。
3、逻辑填空题
提速技巧:要想填空做得对,提示信息找到位
相信很多同学在做逻辑填空的时候会掉到“根据语感做题”的陷阱,将选项中的词语带回到文段通读一下,如果感觉读起来较为“通顺”就当作“正确答案”来选择,这也就是逻辑填空错误率高的主要原因。
其实,如果你能够抓准文段的对应提示信息,再结合好选项的语义,选中正确答案,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如何找到对应的提示信息?
“解释类对应”就是其中之一。
【题干特点】分句,______,分句
【标志词】是、即、因此、可以说、无异于、例如、因为等
【标点】冒号(:)、破折号(——)
通过前后分句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横线处所填词语要与解释说明的词句形成语义对应。
【例题】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如果对矛盾______,甚至回避、掩饰矛盾,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坐看矛盾恶性转化,那就会______,最后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置若罔闻 亡羊补牢
B. 视而不见 尾大不掉
C. 闭目塞听 覆水难收
D. 熟视无睹 积重难返
【考点】语境分析—解释类对应
【技巧点拨】
第一空,根据后文“坐看矛盾恶性转化”可知,所填词语应体现出看到了矛盾但是不作为的意思。B项,“视而不见”指看见了当作没看见;D项,“熟视无睹”指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均符合文意,且B、D两项中的“视”可与后文“坐看”对应,保留;A项,“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而文段强调“看”,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闭目塞听”指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与“看”无法对应,排除。
第二空,根据“最后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可知,所填词语应体现出后果很严重,无法弥补。D项,“积重难返”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符合文意,当选。B项,“尾大不掉”指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涣散,以致指挥不灵,文段强调后果严重,无法弥补,与指挥是否灵敏无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扫一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2290/781984@qq.com
全网媒体直线发稿、24小时自助发稿平台、助您提升营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