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07 09:44:27 作者: 媒介星软文平台
父亲看着别人都在抽叔叔发的过滤嘴香烟,自己默默抽着烟袋锅子,烟袋锅子一明一灭,照着父亲颓唐的脸。那一年,我17岁,这一幕像电影特写一样,在我脑袋里定格了很多年。
我爷爷三个儿子,我的父亲是大哥,但这个大哥一直是被人无视的存在,甚至我的两个叔叔很多年来对我父亲连哥都不喊,直接喊他的名字,大柱。
因为我的父亲身世有点不同。
我爷爷第一个妻子嫁过来,生下我父亲就死了,因为难产。
同样因为难产,我父亲的脑袋发育有点迟缓,据说三岁才学会说话,学会了叫奶奶,因为他一直是他奶奶带的。
但还不到智力障碍的程度,就是没那么机灵。
奶奶对父亲说不上坏,但也谈不上好。
不打骂也不管教,吃穿上不虐待,但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亲热。
后来她生了两个儿子,忙碌而贫穷的生活让她性格阴晴不定。
她会打骂叔叔们,但从不打骂父亲。
父亲从小没有读书,也不擅言谈,别人问一句答一句的那个脾气,被人欺负了也木然地承受着,三脚跺不出来个屁。
院子的角落里有一间偏房,父亲和他的奶奶睡在一起,爷爷奶奶带着其他孩子睡在一连四间大房。
叔叔们相继上学读书,父亲没有上过学,爷爷觉得大儿子憨憨的,应该去田里干活,依奶奶好面子的性格,如果爷爷坚持让父亲上学,她应该不会阻拦。
但爷爷没说让父亲上学,奶奶也就没有干涉。
父亲他从小到大,从来不争不抢,奶奶嫁过来的时候,他三岁,根本没有什么记忆。
他从小只亲近他的奶奶,他七八岁的时候,他奶奶死了,之后,他一个人睡在院子角落的小屋子里。
他不喜欢和家人围在一起,即使寂寞了,也只会跑到大街上,和那些老人坐在一起,听听人家讲闲话。
人们都认为他是有点傻的,爷爷奶奶也这样认为。
有一次,三叔在外面听了闲话,学着外面的孩子的称呼,叫他傻柱,被奶奶揍了一顿。
过年,家里来客人,父亲会自觉地躲起来,除了在煮饭地时候主动去厨房烧火,吃饭时给他单独装一碗让他回自己房间吃饭,从来不让他上餐桌和大家一起吃。
即使让他上餐桌,他也不上,从他奶奶活着的时候就如此了。
客人也习以为常。
大家都当他是傻的。
其实他只是木讷过度而已。发育迟缓,但智商后来还是正常的,从小被家人无意的孤立,让他极度地自卑,他不敢把自己当作正常人。
后来,三叔考上了大学,在城里工作,二叔虽然务农在家,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日子过得圆圆满满。
我父亲因为自身的原因一直没有讨到老婆。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叔叔们都出去另住了,爷爷奶奶的住房很宽敞。
奶奶说:“大柱,你搬大屋来住吧,那小屋也太旧了,这屋里又有地方!”
父亲却拒绝了:“不要了,我习惯住这里”,小屋子漏了雨,就修了又修。
父亲去镇上赶集时,买烧饼吃,在烧饼摊附近,遇到一个女人,外乡的流浪女人,女人精神有点恍惚,她呆呆地盯着父亲手里的烧饼,口水都流了出来。
父亲本能地把烧饼给女人递了过去。
女人吃完烧饼,就跟上了父亲,走哪里就跟哪里。父亲让她不要跟,她不说话,就一直跟着。
就这样我母亲进了这个家。
爷爷奶奶都很高兴,奶奶说:“给大柱娶个媳妇,我这做后妈的也算功德圆满”
二叔结婚时,是在外面新修的房子。三叔在城里生活,家里没有给他建房子。他一年回来不几天,回来时就凑合一下。
也没有条件修建新房。
父亲原来住的旧小屋给父亲做了厨房,这样一个新的家就成立了。
父母生了第一个孩子,母亲睡觉时不小心压死了。
奶奶作为后妈,她的原则是做人要行得正,不能让别人说闲话。虽然依然会有人说闲话,但她的所作所为,已经是她所认为的行得正了。
让父亲从小跟他奶奶住小屋,是因为孩子多,大的能自理自然由他奶奶带着方便。不让父亲读书是因为他素来脑袋迟钝,不适合读书,而且那是爷爷做主的。
奶奶从来不克扣父亲的吃穿,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她严格恪守着继子和亲生孩子一样吃穿的原则,实在不容易了。
因为父亲是最大的,添新衣都是先给父亲优先的,因为大的穿旧的小的能接着穿。
奶奶带着我长到三岁,奶奶对我倒一直挺好的,像个亲奶奶一样。
叔叔家的孩子有娘照顾,只有我日夜跟着奶奶,所以她是更爱我的。
我爷爷都说:“你个老婆子,对那些个亲亲的孙子还没对这个孙女亲!”
爷爷很高兴,他很爱奶奶。
我的出生,似乎拉近了父亲和奶奶的关系,寡言的父亲和奶奶之间交流增多,但父亲依然是那个格格不入的性格。
母亲不能干活,父亲种地养家,母亲患有慢性气管炎,时时吃药。
那个年代,农村人的日子个个都是捉襟见肘。
更何况父亲这样的。
我三岁之后从跟着奶奶吃饭改为跟着父母吃饭。如果我一直跟着奶奶吃饭,二婶会牢骚。
三叔后来在城里做了官的。
三叔读大学,是花了全家的精力与金钱的,奶奶曾给三叔说:“三儿,你大哥那么多年在家里挣钱供你读书,你也得记着,你小时候不肯叫哥就算了,你如今混得像个人,你得顾及别人的闲话,不能不叫他哥!”三叔从那以后才喊父亲为哥。
但三叔对父亲依然疏远而鄙视。连带着也无视我这个穷侄女。
其他,三叔对二叔一家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没有如对我们家这样的鄙视吧。
奶奶一直对三叔颇有微辞。
三叔作为全家人的希望进了城,成了公家人,并没有卖力的反哺老家,三叔是一个自私的利己主义者。
他一般一年才回老家一次,只住三两天,老婆孩子都不带回来。
那一年爷爷生日,刚刚好,三叔到本县出差,离家就一点距离,就顺路拐回家给爷爷过生日。
农村的生日很简单,要么不过,即使过生日的人家,也无非是几个儿子女儿聚在一起吃顿饭,各自买点吃食。
我们家就是,每年爷爷奶奶生日,我父亲会割上半斤或者一斤猪肉去和奶奶一锅吃饭,二叔一家也会来,也是拿点鸡鱼等食材。
三叔从来没有特意回来过。
那一年他回来了。爷爷特别高兴。
父亲买一斤肉之后,还把家里的一只鸡让爷爷宰了。
难得一大家子团聚。
三叔是要开车回来的,家人和邻居都在门口等他。
当时在村里,汽车是一个稀罕玩艺,没有任何人有汽车,村里很偏僻,偶尔来一辆汽车,孩子们都跟在旁边看很久。
三叔从车里下来了,同行的有一个陌生人,是开车的司机。
三叔满面春风,掏出高档过滤嘴香烟,对地门口等候的亲人以及邻居挨个递烟,到了我父亲,看了看我父亲那不离手的烟袋锅子,抽出的香烟又缩了回去:
“哥,你就别抽这烟了,回头再抽烟袋锅子,该不习惯了吧!”
父亲本来左手拿着烟袋锅,右手准备去接三叔的烟,这一下尴尬地手都不知道如何放。
不擅言谈的父亲不知道如何接话,三叔自然地就和别人打招呼去了。
哪怕父亲娶了媳妇生了儿子,大部人依然觉得父亲不能归类为完全正常的人行列。包括家人也这样认为。
当时的大部分香烟是没有过滤嘴的,带有过滤嘴的烟是比较贵的,而父亲连不带过滤嘴的香烟也抽不起。
他只抽烟袋锅子,我们本地种植烟叶,那种散装的碎烟叶,便宜得消费可以忽略不计。
我对着三叔觉得非常的陌生,父亲悄悄推了我上前打招呼,我不得不去叫了一声三叔。三叔应了一声,对我瞟了一眼,敷衍了一句:“又长高了!”
父亲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还是没有借够学费,奶奶决定去找三叔一试:
“三儿这个人是抠门,我舍得这把老脸,看他能真不给一点!”
奶奶去了市里找三叔。
不知道奶奶经历了怎么样的事情,钱没有借到,奶奶哭着回来的。
奶奶摇了摇花白的头:“三儿这人没良心透了!”
幸好,村支书一直知道我们在为学费发愁,想办法给我们办理了贷款,我的学业得已完成。
后来,我大学毕业后,和一个大学同学结婚,他家境不错,人也很有能力。
父母给了第一桶金,他开始创业,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我们给父母爷爷奶奶翻新了村里最好的房子,让他们不再缺钱。
可惜,父母和奶奶都享什么福,几年之内相继去世。
原来三叔穷尽全家之力供孩子出国,欠一屁股债,祸不单行,三叔患重病需要很多钱。
其实三叔并不是传说中的什么大官,好像只是一般的机构的普通工作人员。对于他这样的家庭,送一个孩子出国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
而此时的我,虽然并不算特别富裕,但在村子里人一传十十传百的,俨然把我传成了发大财的人。
我看着三婶那谨慎小心到有点卑微的脸,想到多年前那一幕,在一群抽着过滤嘴的人堆里,父亲抽着烟袋锅子那尴尬的一幕。
“三婶,其实我们也没什么钱,生意的钱都在周转”我一边想词,一边想拒绝她。
爷爷看出我的态度,悄悄把我拉在一边:
“丫头,我知道,你对三叔没感情,有意见,但你也知道,你奶奶是多么疼你的,三叔也是你奶奶的心头肉,她生你三叔的气,但她还是心疼他啊,为了你奶奶,咱帮帮他吧!”
看着爷爷那满头的白发,想到白发的奶奶。
我和奶奶没有血缘关系,但没有奶奶就没有的现在,或者说没有奶奶,也许就没有我的生命。
我能说些什么!
我周转了一大笔钱,陪着爷爷和三婶一起去医院看了三叔。三叔看到我的那一刻,神情复杂,泪水流了下来,一个劲地让我坐下。
三叔长相随奶奶,看到三叔就想起奶奶。
三叔的病情得到了缓解。
我再去给奶奶上坟时,心里充满了安慰。
我借给三叔钱,只是为了报答奶奶给我的爱,如果只是看三叔个人,我是不可能借钱给他的。
奶奶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谈不上有什么大爱,爱继子胜过爱亲生儿子那种的戏码她不会上演,但她遵守着自己的原则,不能做个坏后妈。
甚至在我母亲生育第一个孩子时,她根本不曾想帮着带。后来看着那个孩子夭折,她心里很内疚。她没料到我母亲能够不靠谱到把孩子压死。
我出生时,她主动地提出照顾,她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不能让这娃再夭折了啊!”
在带我的过程中,她才越来越爱我,甚至超过了对她亲孙子的爱。
她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老太太,但我爱她。
她不满意后来三叔的表现,但她依然爱着三叔,那个给她脸上增光的亲生儿子。
为了九泉之下的奶奶,我不能对三叔见死不救,只有这样我才能心安。
这是一个朋友的家庭故事。
@张小蝉回到题主提问:叔叔发烟,唯独没给我爸,后来他找我借钱,我直接拒绝,过分吗?
叔叔在对一群人发烟时,唯独不给爸爸,排除爸爸不抽烟的情况,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叔叔极其瞧不起爸爸的时候。
所以才在一群人面前给爸爸尴尬难堪,这样的前提肯定双方关系极其不好,那么,后来再来借钱,直接拒绝,一点也不过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但像我写的这个故事里的情形则有不同之处,在叔叔与爸爸的恩怨背后还有奶奶的恩情,所以具体事件具体分析,我认为两种做法都是对的。
扫一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2290/781984@qq.com
全网媒体直线发稿、24小时自助发稿平台、助您提升营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