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07 22:12:33 作者: 媒介星软文平台
言和等于投降,“吾辈皆可降曹,独将军不可也”,以当时英国的地位,不拒绝才怪呢!英国人自从发迹以来,在全世界打了几百年的战争,深谙国际政治之道,新上任的首相丘吉尔,更是英国最顶级的战略家,怎会幼稚地去接受希特勒的和平呼吁呢?
要说丘吉尔也不容易,你想啊,英国刚刚经历“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远征军装备几乎损失殆尽,当时全英格兰也就只能保持一个师的完整武装。
而德国那边呢,横扫了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将西欧最重要的工业区悉数攥在了手里。懂军事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些连成片的工业区在战争时期意味着什么,其背后巨大的生产潜能一旦被德国整合加以利用,英国以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与之抵抗。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在1940年7月19日发出了一个公开呼吁,向英国人递出了橄榄枝: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大家应该拿出理性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祈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我看不出我们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
希特勒发出呼吁之后,英国国内的一些政客们,纷纷向丘吉尔提出与德国议和的建议。他们认定,如果英国继续抗德,必定会重蹈法国亡国的覆辙。所以,不如趁希特勒还表现得宽容大度时,顺梯下楼,接受希特勒的呼吁。如果真等到本土沦陷再谋和局,则结果必不如当下之有利。
丘吉尔对这些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是被希特勒的赫赫战功吓破了胆,已经失去了对国际政治做出理智判断的能力。
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打了几百年的战争,战争不仅为他们锻造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先进的皇家海军,还让他们锻炼出了一套成熟的国际政治理念。
在英国人的国际政治观中,大国外交从来都不是绅士请客吃饭,更不是经生腐儒的道德课堂,至少大英帝国从来不搞这种外交。大英帝国秉承的外交真理是:“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所以说,在丘吉尔看来,希特勒的这种和平呼吁是最不值钱的!
即便希特勒的和平呼吁是出自真心,是他发自肺腑地敬仰大英帝国,爱慕隔海相望的这个盎格鲁—撒克逊“远亲”,但这也只能代表他的个人意图。希特勒能担保他的继承者们,个个都跟他一样仰慕大英吗?
之所以政治家的个人意图在国际政治中最不值钱,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决策,最终还是要考虑国家的利益,当政治家的个人意图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会以国家利益为主。所以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要想保有尊严,拳头硬才是终极真理。
因此,希特勒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在做什么,以及将来要做什么。当时,纳粹德国在欧洲西海岸拉扯英国这个表亲的同时,在东方,他们却还没忘了解放他那个莫名其妙的印度“堂弟”(按照纳粹宣传机构的说法,日耳曼人和印度人祖出同源,是上古时代人与神在世界屋脊上结合的产物——雅利安人)。
对于希特勒与印度人“称兄道弟”的说法,大英帝国丝毫不感兴趣,也不准备设置基金去研究。但丘吉尔深知,如果英国人失去了印度这颗“皇冠上的明珠”,那大英帝国势必就要把“大”字给去掉了,彻底沦为一个仰人鼻息的二流国家。
很显然,不管德国人在主观上是否真心要跟英国和平相处,在客观条件上,无论从现实利益关系,还是权力的排他性来看,希特勒呼吁的和平都是一个虚幻的泡沫。现在抗德,英国仍有诸多借力(苏德联盟并不牢靠,大洋彼岸还有一个隔岸观火的美国)。真等到德意志第三帝国宰制全球时,英国再抗德,恐怕就只能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丘吉尔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议和。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了一场著名的广播演讲,他呼吁全体英国人,抗战到底,苦撑待变:
“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负起这一任务:在欧洲扫清纳粹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我们想夺取的是希特 勒和希特勒主义的生命和灵魂。仅此而已,别无其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那么问题来了,以当时英国和德国的实力对比,丘吉尔呼吁英国人跟法西斯血战到底,他是凭着一腔热血,拉着全英国民众为自由献身,还是真有信心能够战胜德国?如果是后者,他是哪里来的底气呢?
事实上,丘吉尔绝不是逞匹夫之勇,他这么做是出于绝对理性的考量。为什么这么说呢?
丘吉尔深知,希特勒之所以向英国抛出和平的橄榄枝,绝不是因为他念及昂撒人有日耳曼血统,而是因为德国忌惮英国的皇家海军。由于德国的海军远远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手,所以德国的铁甲洪流在欧洲大陆上难逢敌手,但他们却对孤悬海外的大不列颠岛毫无办法。
因此,希特勒出于理性的考量,觉得大英帝国和德国,一个是海上霸主,一个是陆地霸主,谁也征服不了谁,索性不如联合起来横扫世界。
然而,不管希特勒的构想如何合情合理,丘吉尔却不这么想。丘吉尔深知,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海上霸主,前提条件就是要保证欧洲不能有一家独大的陆地国。英国是个岛国,资源十分有限,一旦欧亚大陆被某个大国整合,大英帝国便会很快谢幕,沦为这个大国的副官。
如果大英帝国本来就是某大国的副官,是给法国当副官也要,是给德国当副官也罢,本无可无不可。若本来连副官也不是,是个地地道道的三流国家,那可能就要对希特勒感激涕零了。但问题是,大英帝国本是霸主,是世界的霸主,怎么可能给你希特勒打下手呢?
就像当年鲁肃对孙权所说的那样,“吾辈皆可降曹,独将军不可也”。黄盖未老,周郎犹在,仲谋反要屈尊以事新主,这不是辱没了列祖列宗吗?
英国人在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时都没怂,还能给希特勒跪了不成?更何况,此刻英国虽然被德国人逼退到了大不列颠岛,但也不是无牌可打,我的大美利坚兄弟还没表态呢!况且,德国身后的那头北极熊也不是安分的主。
丘吉尔是这样想的,德国虽然跟苏联结盟了,但他们的盟友关系并不牢固。怎么回事儿呢?
丘吉尔认为,从地缘政治来看,两个相邻大国之间的地缘关系,无外乎四种:
面对面,两国的扩张方向相对,猎物处于两国之间,如果这个处于两国中间猎物很强呢,两国尚可结盟于一时;一旦猎物消失,两者早晚必起冲突(苏德两国刚刚瓜分了波兰)。
面朝背,扩张方向相同,但一国在前、一国在后。在前之一国,往往在收获战利品时占据重大优势。在后之一国呢,则只能分一些残羹剩饭。此种情形下,很难形成对等的联盟关系,一主一从的关系还好说,如果两国实力相当,就容易发生冲突。后面的国家就占有黄雀在后的优势,可以伺机后背捅刀。
背靠背,两国扩张的方向相离,又能互通有无,最易于形成互补性联盟。
肩并肩,两国的扩张方向相平行,只要能协调一致,仍可形成竞争性联盟。
所以呢,两个邻国越是势均力敌,就越是忌讳形成面对面和面朝背的战略态势。相反,两国要想合作稳定,就要努力营造出一个背靠背或肩并肩的格局。
德国与苏联,自古以来在战略扩张方向上,就存在面对面的冲突隐患,之前有一个波兰还能起到缓冲作用,现在两国瓜分了波兰,下一步棋怎么走非常关键。
扫一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2290/781984@qq.com
全网媒体直线发稿、24小时自助发稿平台、助您提升营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