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15 20:01:49 作者: 媒介星软文平台
笔者的小学时代,恰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特异功能热”,耳朵辨字、隔空取物、意念治病等等,后来被证明无一不是采用魔术手法的骗人招数。九十年代延续的各种号称养生治病的“神功”也大同小异。后来随着国家科普工作的不断推进和群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这类骗局才渐渐销声匿迹。
在古代,囿于科学不昌,人们对很多奇异的自然现象或当时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情况,都疑神疑鬼,将其归结为非自然力使然。而倘若一个人在某些地方展现出了某种特长,就更容易被神化。不过“特异功能”这个词在古代笔记中作为篇目名出现,据笔者所见,只有一次,是在晚清笔记《眉庐丛话》之中援引的一个记载于《晋书》中的故事。
颐和园长廊苏式彩画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一、“千里传音”去催债
东吴景帝年间,有个乌程人久病不愈,等到病好之后,突然多了一项本领:“能以响言者,言于此而闻于彼。自其所听之,不觉其声之大也。自远听之,如人对言,不觉声之自远来也。声之所往。”这段话的意思,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此人学会了千里传音。当然说“千里”两个字,可能过分夸大了,因为笔记中记载的是“声之所往,随其所向,远者所过十数里”。但这也很了不起了。而且后来,这一技术还有了实用价值。他有位邻居,欠了别人一大笔钱,跑到外乡一躲就是好几年,债主没办法,就找到这位“传音哥”,请他帮忙。“传音哥”说了一堆责难邻居的话,说你欠债不还,这样躲下去不是办法,早晚会给自己招来祸殃。那位邻居在外乡,耳朵里总听到催债声,“以为鬼神”,害怕得不行,只好回来还债了。
对于自己的这项特异功能,“传音哥”自己也不知打哪儿得来的。而《眉庐丛话》的作者况周颐的解释是“此必电气之作用,不俨然无线电话乎?顾何必得之困病之后?世之精研电学者,必能推究其故矣!”况周颐是晚清大学者,湛深经学,博稽古籍,难得的是他思想开明,对西方科技并不一概排斥之,甚至颇有尝试用新观念解释旧现象的博达,对于“千里传音”这一现象的解说就是证明,虽然这种解说并不一定准确,但总比视之为仙术强得多了。
《眉庐丛话》
虽然这则笔记中“千里传音”的真相一时还无法揭开,但就笔者的理解,很可能是将魏晋时期流行的“长啸”夸大后衍生出的故事。翻翻《世说新语》就知道,那时的士人们真称得上是嗜啸成风,阮籍擅啸,嘐然长啸韵响嘹亮;刘琨擅啸,趁月登楼清啸退敌;谢安擅啸,吟啸风浪气定神闲;陶渊明擅啸,登皋舒啸临流赋诗……就像西晋文学家成公绥在《啸赋》中说的那样:“逸群公子,体奇好异。傲世忘荣,绝弃人事。睎高慕古,长想远思。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于是延友生,集同好……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
扫一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2290/781984@qq.com
全网媒体直线发稿、24小时自助发稿平台、助您提升营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