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14 09:41:27 作者: 媒介星软文平台
万圣夜的晚上八点,付完尾款后,人世间又多出来一个凄凉的穷鬼。
穷鬼眼神悲戚,哀怨的看着自己卡里不到400块的余额,只能默默的在心底哭泣。
好不容易翻箱倒柜找出些钢镚来,逐一码开,才发现自己下个月似乎确实只吃得起一小碟花生米。
但当被老爹问起“工资还剩多少?够不够花?”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脱口而出:
“还有小一千呢,天天在公司楼下点外卖都还有的剩。”
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完后,顿时就后悔了。
看看自己干瘪的钱包吧,你在说什么胡话啊?这么点钱你要怎么撑到下次发工资啊?
身为穷鬼这时候就不要逞强了啊啊啊啊啊!
不过转眼一想,自己为什么如此擅长向父母报虚价呢?
网上这样的讨论也不少,貌似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堪称是全国统一行为。
童年时期特喜欢报高价,尤其是学校收钱的时候。
比如五十的班费,回家一定要多报10块,然后拿着钱到街边的小吃摊和好友一起吸溜碳水。
或者是冒着被老爹发现的风险偷摸去网吧刺激刺激。
打打魔兽和红警,然后算好时间溜回家开始装模作样的学习。
只要有差价,钱多钱少也没什么关系。
哪怕是一毛钱的雪糕都吃的很开心。
如果住的是寄宿学校,每月定额的生活费也可以虚报一笔。
什么“最近辅导书买的多”,或者“天气冷买了几件衣服”之类的借口也很常用。
哪怕父母发现了也丝毫不慌,反正“涉案金额”也不大,大不了结结实实吃一顿皮带炖肉,第二天醒来又是一条好汉。
不过这种中间商赚差价的行为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贪的过多。
比如说在原始价格后面加一个零。
790可能买不下一个貂,但绝对可以使得父母双双发飙。
所以说,差价太夸张将会大大提高被发现的几率,而这种情况下的升级版混合双打,将是一般小孩所不能承受的痛。
但长大之后,感觉就不太一样了。
要生活费的时候支支吾吾难以张口,宁愿要少一点在学校紧巴巴的凑活,也不太敢对爸妈狮子大张口。
就连买东西也不太好意思说出真实的价格了。
买衣服的时候,哪怕花了天价,但面对父母的时候总是喜欢说成9块9拼夕夕包邮:
尽管有时候会因为说的过于便宜而引来不必要的矛盾,但还是没办法戒掉“报虚价”的习惯。
不光是衣服,还有各种日用品,消耗品,甚至是参加各种活动的花费,都恨不得在原价的基础线上打一折后再告诉爸妈。
运动鞋真的不贵,都是断码的,哪里有大几千的运动鞋啊。
别听网上瞎说,相机镜头什么的真的很便宜。
看演唱会?没花钱啊,票都是充话费送的。
您是了解我的,您的孩子怎么会花这种冤枉钱去看演唱会呢?
摩托车头盔也真的不贵,相信我,连一千块都没上。
有时候,自己恨不得双手高举“免费”大旗冲父母高声呐喊:
“爸!妈!这真不贵!我真没乱花钱!”
生怕父母知道真实价格后开始各种念叨,将“乱消费”、“不节俭”、“败家子”等各种标签贴到自己身上。
甚至坊间还整理出了各类虚报方法,百试不爽。
一时间,大家身边都出现了许多喜欢把各种东西“暂时存放在别人家里”的怨种朋友、每个周某都会“狂发福利”的神仙公司、总是一抽就中的抽奖、以及每天都有的各种“活动满减”。
甚至想给父母买点礼物都得遮遮掩掩,生怕他们觉得太贵而不穿不用。
没办法,老一辈的节俭惯了,很多时候真的无法理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在年轻人看来这钱花的挺值,在父母眼里就成了不好好学习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与其听着父母的教育,不如从一开始就报低价,从源头遏制家庭纷争。
哪怕自己在外面艰难的闯荡,也不会告诉父母太多。
甚至有时候,虚报最多的不是价格,而是自己的生活。
比如睡觉时间:
报喜不报忧,报少不报多,能自己抗下的就少让父母牵挂和担心。
或许这就是长大所要学的必修课吧。
哪怕很多时候父母都心知肚明,但也不会戳破我们的小计俩。
但有些东西的价格,还得遵从小时候报高价的规律。
比如限量版模型和手办。
毕竟,如果价格说的太低,自己的心头好是真的会被父母当便宜货随便送人的啊!
不过目前最担心的还是马上就送到的快递......
希望爸妈千万别问:“这快递又花了多少钱?”
问就是9块9包邮,可退货还不用补差价!
扫一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2290/781984@qq.com
全网媒体直线发稿、24小时自助发稿平台、助您提升营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