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19 16:57:13 作者: 媒介星软文平台
王莽一直是互联网时代以来最受欢迎的话题人物之一,很多人拿着王莽改制中一些符合近现代进步因素的当作证据,认为王莽是穿越者,从现代穿越回汉朝进行的社会改革。
但世人也多半是图个乐,当个茶余饭后的话题,没几个当真的。
虽然我们可以在两千年之后的现在,对王莽这个人物进行风轻云淡的调侃,但实际上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对王莽进行口诛笔伐的。
毕竟他是一个“篡权者”,还失败了,即使是他有着什么杰出的贡献,也不会被古代的统治者所认可,也不会被道德伦理标准所接受。
但是我们现在就不一样了,站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相对比较客观地去审视一段历史。
虽然也难免会不可避免地掺杂一些主观因素,但还是能比较清晰地还原哪一个托古改制的“穿越者”了。
在笔者翻阅了一些史料之后,越来越发现这个篡权者的良苦用心之处。
并且当年他的“篡汉”似乎更多的也是大势所趋,和后世的曹操、司马懿性质其实差不了太多,只是后来被推翻了,成王败寇而已。
那么为甚么说王莽称帝改制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呢?这我们就要从西汉当时的社会背景开始进行分析了。
秦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政权,只不过秦朝持续的时间太过短暂,只有短短的14年。
虽然也为后世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很多社会问题还没来得及展现,秦朝就被起义军给推翻掉了。
所以,西汉作为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所能借鉴的经验也只有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之时的诸子百家思想。
这些指导思想虽然在各国都有过一段时间的施行,但终究体量无法和大一统朝代相比。
相比之下,诸侯国之间的封建经济发展只能算是试验区的小规模试验,秦朝就是在把秦国试验区经验推广全国的过程中惨遭失败的。
量变产生质变,一些在秦国小规模施行的政策可能推广到全国就不能完全适应了。
毕竟各国文化不同,对新政策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就像让你去给一个18世纪的奴隶主提八小时工作制,显然是不现实的。
西汉也是面临了和秦一样的问题,在摸着石头过河。秦国的严刑峻法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对,西汉初年就施行了道家的休养生息政策。
等到国家经济恢复过来了,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融合法家、兵家等思想,用以统治全国。
但毕竟是第二个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朝代,还是有着很多的奴隶社会残留的,比如圈养奴隶、分封诸侯等等,都为后来的西汉社会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汉朝的一些官员把秦二世而亡的过错归咎于大规模实行郡县制,没有分封诸侯国尊王攘夷。
在中央集权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当时,这种观点其实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后来的八王之乱则是直接打了封邦建国主张人的脸。
即使是西周初年的少数分封诸侯也出了不小的问题,比如周武王死后的“三监之乱”,打的周朝元气大损。
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可以头头是道地分析西汉的各种政策举措的利弊,但对于西汉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少有案例可以参考。
之前的秦朝就像是我们的老大哥苏联 ,一个人在布满荆棘的红色的道路上闯荡,遇到的大小失误无数,最后轰然倒塌。
而汉朝就像是后来建立的新中国,虽然在前期有着部分秦朝经验的借鉴,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走上了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
整个地球上都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只能是向着前方摸爬滚打,不断试错。
汉武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说是是功绩十分卓越的一个皇帝了,人们常常以“秦皇汉武”的称呼。
将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认为汉武帝的功绩足以和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朝代的秦始皇比肩。
事实上,他的功绩也确实不小。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中国的思想界,奠定了今后2000年的以儒教为基准的儒学基础,可以说是思想上的一统江山。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将中华文明圈的影响扩展至西亚乃至中亚地区,将西域一带划入中国版图。
在战争上,他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打出了大汉的国威,解决了自建国以来就困扰不已的边患。当然这些功绩的根本,都是要钱的。
好在汉武帝的爷爷和父亲汉文帝和汉景帝施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极大地提升了汉朝的经济实力,国库充足。
否则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是 不能支持汉武帝频繁的对外战争的。
就像后来的隋炀帝,一边大修洛阳城,一边开凿隋唐大运河,一边又讨伐吐谷浑、高句丽。
四处作战,极大地耗损了隋朝的国力,搞得民怨沸腾,结果那边仗还没打完,国内已经是起义遍地了。
而汉武帝虽然有着两代的财富积蓄,不至于谥号变成“汉炀帝”,但也是将三代人的积蓄全部花光。
仅漠北之战,汉武帝就向前线输送了14万马匹,耗费银两钱财更是不计其数。
后来汉武帝还发动了攻打完南越国的战争,在战争胜利胜利之后,国家财政已经都是非常吃紧了。
不仅仅是战争,打仗打了那么多年,不得好好享受享受吗?汉武帝自元鼎二年之后,开始 大规模修筑豪华宫殿,虽然没有前代的阿房宫那样声势浩大
,但也耗费了不少财力
。毕竟盛世气象,不建造些大型建筑怎么彰显自己的功绩呢?
除此之外,汉武帝晚年走向衰老,不可避免的开始追求养生乃至长生之法。
虽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到海外去求问仙药,但也在全国范围内各种寻访仙人,采集仙草,对方士也是毫不吝啬钱财封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到了汉武帝末期的时候,国家财政赤字已经相当严重了,入不敷出能怎么样,改革呗?钱又不可能凭空产生,从哪里来呢?
自然是要从百姓身上来,一个就是当时的庶族地主们,另外就是广大的种地老百姓和工商业者们。
扫一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2290/781984@qq.com
全网媒体直线发稿、24小时自助发稿平台、助您提升营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