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09 19:54:50 作者: 媒介星软文平台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为了给去年写的《谷子地》做注释,写着写着就多了。时间匆匆,我也不想碌碌无为地过一生,想在还没有被生活驯服、思想还未僵化之前,为未来和自己留下些什么。
这个模型是从前我思考“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如何使人工智能像人一样学习和思考?”的时候想到的一个学习/思考模型。
外界刺激: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学海:指由无数知识点(未画出)组成的集合,这些知识点像“矢量”一样,是有大小/方向的,表示知识总是会为我们的行为指引方向;我认为,用“力”来形容应该是更为合适的,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力量来指引我们;学海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生命的意志影响的存在,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有探索、利用和遵守。
意识海:指由我们每个个体所掌握的知识组成的集合,是“学海”的子集。
获取知识(开拓意识海)的三种方式:
1、在外部刺激下,我们通过尝试获得的、满足外部刺激的原始知识——即“经验”。这是一无所知时,我们唯一能做的。
2、在外部刺激下,结合现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到新的知识——如图,知识好比一个个“分力”,思考就好比是一个尝试把若干分力合成合力,以求满足外部刺激的一个过程;思考所得的新的合力,就是新的知识。这是学习的过程,因为外部刺激拥有一致性,不会因为你吃撑了而发生变化,所以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也是一致的。
3、在没有外部刺激下,由内部欲望作为评判标准的思考过程。这是一个做梦的过程,因为欲望真的可能因为你吃撑了而与其他人变得不同;而且它也不是稳定的存在,可能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而偏离初衷,这也是梦这所以为梦的原因。
以上是三种基本方式,真实情况是这几种方式会同时存在并同时发挥着各个的作用(当然,睡觉的时候就不一定了),在我们的意识海中掀起波澜,塑造着一个个不同的自我。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我们要的是商品,而不是钱。商品才是一切的核心。当然,这里的商品不光指传统意义上的商品,还具有更为抽象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我们将实物商品称为商品,比如一台车、一间房、一碗面、一吨水、一度电等等,教师/医生/服务员等提供的劳动,我们一般称为服务。
这里我们使用唯物主义观点,将一切物化,一切皆可为商品,包括服务:在饭店,食物是商品,店员的服务、优雅的环境也是商品;在医院,药品和医生的治疗是商品;在学校,知识是商品,甚至教室等基础设施也是商品的一部分(属于资本范畴)。同样地,我们在企/事业单位上班,单位作为法人,需要为我们提供报酬,因为我们也出售了我们的商品——劳务。甚至是一个创意、一个想法、一个故事,也是商品,获得它的人要付出报酬(这便是知识产权的意义)。唯物主义,一切皆物,一切皆商品。
我们的生活需要商品,生活质量的高低就在于所获商品的质量和多寡。幸福感不光在于商品,也在于交易获取商品的能力与压力,能力不足时减小压力(比如少买几栋楼什么的)也可以获得幸福感。
我们不是神明,也没有神明般的生产力,然而我们的生活需要商品的支撑,我们能做的只有参与到社会大生产中,付出劳务生产商品,并用付出的劳务来交易获得所需的、等价值的商品。所以说,社会的本质是交易,是“以物易物”。
现代交易离不开货币——钱,如果没有货币,完成交易的成本将是巨大的。交易对于成本极其敏感,交易追求的是低成本。那么,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钱”呢?
先说结论:钱的本质是“权票”,是交易中权力的体现。当然,钱不是权力,钱就好比是圣旨,权是皇帝本身。下面举个例子:
在人民公社时期,我们所有人生产的所有商品,不归任何人独有,而是归所有人这个集体所有;然后我们会得到一些票具来用它易得商品。例如,粮票、肉票等,代表我们有权力获得一定的对应商品,所以说是权票。总结这个过程:所有人共同劳动,生产商品—>分配权票(即钱)—>兑换商品。市场经济与这个模式大同小异,主要是交易秩序的不同,我们后面讨论交易秩序。
钱的本质是一种“通用权票”,它代表我们有多大的权力来兑换商品。
1、商品的生产需要4大基本要素:
原料+设备/工具+一定的加工方法/步骤+执行者/劳动者—>商品
其中,“原料+设备”我们合称为生产资料,即“资本”;“方法+劳动者”我们合称为“劳务”,生产力就是劳务的效率(理解为质量可能更好,对应劳务的商品化)。生产中若没有资本就如“无米之炊”,无从下手;若没有劳务,也很难有神迹将原料自动转化为商品,毕竟这个世界是物质的。
四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只是他们千变万化,在不同的场景有着各自的形态罢了。
2、发生交易的三大基本要素:
“交易双方”、“商品”、“交易秩序”,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则交易就无法发生。其中“商品”最为庞大和复杂,世界之大,它却无所不在;而“交易秩序”最为神秘,某些领域的交易秩序只能用心去体会。
交易秩序应该包括:交易的商品应该拥有怎样的品质、应付的报酬为多少、应以怎样的方式来交易、以及交易双方应以怎样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等等。
交易秩序是双方博弈的结果。交易追求的是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想要的商品,这也是交易双方博弈的方向,秩序进化的方向。
当交易发生时,说明交易双方都认为交易是公平的,即“商品1的价值==商品2的价值”。简化并推倒如下:
商品1 == 商品2 --> 资本1+劳务1 == 资本2+劳务2
对于我们无产阶级而言,我们没有生产资料,如铁矿石、技术(知识产权)、机械设备等——即资本,我们所能提供的只有劳务,劳务就是我们参与交易提供的商品,我们通过提供劳务获得所需商品。
1): 劳务1 == 劳务2
当资本是归集体所有时,我们是不需要为商品中资本的部分而付出成本的,只需为对方的劳务买单即可,得上式。
这种交易模式是在极为理想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的,也就是“共产主义”。但是,她也不养闲人,是需要付出劳务的。
“人民公社”与之类似,但她却有着致命的缺陷:她看似交易,实为分配,所以造就了一个悬于众人之上的“支配者地位”,公平与否,完全取决于位置上的人。然而,人无完人。
2): 劳务1 == 商品2 => 劳务1 == 劳务2+资本2
这种交易模式中的“资本1/2”属于私有,即“资本主义”。与1)相比,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务才能获得相同的商品。
这一模式是理想中的、相对公平的,因为获得资本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真正的不公平来自交易中权力的产生,见式3)。
3): 劳务1 == 商品2+权力 => 劳务1 == 劳务2+资本2+权力
当商品稀缺时,它的所有者有权力、也更偏向于选择特定的人群来交易。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这些商品时,我们需要付出相较于2)更多的成本,来支付这部分“权力”的价值,从而才能获得商品。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代价最大的交易模式,也是当今的现实,因为现实中,商品总是相对稀缺的,权力因商品稀缺而自然产生;还有,垄断是人为地制造稀缺,获得权力,进而赚取更多利润。
这里以及后文的“权力”是指参与交易获得商品的权力,不要用行政权力去理解,我们可以把它物化为一个没有实体的存在。它不是商品的一部分,却是赚钱的前提,没有它的存在,交易也很难发生。
我是一个家里没矿的人,有钱人的世界咱想象不到,所以我也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来得出这样的结论。
---
真实的交易还应该有“钱”的参与,即:商品1 <==> 钱 <==> 商品2,这体现了钱的货币和一般等价物的属性;再结合上面的3)式和前文提到的钱的“权票”属性,可以得出赚钱就是一个从“权力”到“权票”的变现的过程。权力的产生是“钱生钱”的重要一环,也是赚钱的前提条件。
赚钱与赔钱是交易的结果,钱是不能直接生钱的,我们需要把钱转化为商品,并且要在交易中获得权力,才可以完成“钱生钱”的循环。如果在交易中,对方获得了权力,这便是赔本的买卖,无法完成“钱生钱”。
拿房地产来举例。前期,房子相对稀缺,特别是绑定了更多公共福利的房子(如学区房、交通便利等)。这时,开发商获得了交易中的权力,从而获得了巨额利润;后期,交易中更缺的是“接盘侠”,或者说是买房人手中的商品——钱,所以买房人获得了交易中的权力,便可以以更少的付出来得到同样的房子,相对来说,买房人是赚的,开发商是亏的——或者也可以说,开发商拥有权力,但是却无法完成权力到权票的变现过程,没有完成赚钱的流程,所以开发商没有赚到钱。
所以说,“钱生钱”的本质就是“钱-->权-->钱”:用钱去投资稀缺商品的生产,卖出相对稀缺的商品来套现,完成一次钱生钱的循环。如果我们生产的商品并不稀缺,交易中的权力属于对方,这便是赔本的买卖——别忘了,劳务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秩序是为交易服务的,如果秩序不被交易双方认可,那么交易将会受阻或者不会发生。它有着众多子集,比如:社会秩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等。因为“商品”广义化了,与之匹配的交易秩序当然也要包含更多的方面。
所谓意识形态斗争,就是都认为自己的交易秩序对自己更加有利,都在反感对方的交易秩序,不希望关于自己的交易使用对方的秩序来进行,所以要努力地攻击和抹黑。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更加关注的是生产相关的交易秩序——“劳务1 == 商品2”。在这个公式中,如果秩序变得不再合理,会产生2个直接的结果:
1、劳务1的供应将减少,商品1将减产,会涨价;
2、商品2将供过于求,会降价或使供应商破产;
3、如果秩序合理,劳务1的供应将增加,商品1的供应会扩大。
关于生产,最基本的认识就是,生产的商品是老板的,与你我无关。所以老板天然拥有对商品收益的支配权。
---
个人认为,经济危机就是不合理的交易秩序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品的减产又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因为最终问题都会回归到商品。
比如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其实就是经济危机,就是不合理的制度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对商品的需求,毕竟老百姓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龙椅上坐着的是个什么生物。历史上的有份量的朝代也都是在不断地改良着制度,改革成功就是“盛世”、“中兴”,改革失败必将迎来经济危机,帝国的终结。
所以解决危机的重点在于重构合理的交易秩序,或者适应秩序。
---
纵是有千言万语,奈何语文功底不行,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挺讨厌写作文的。
文明就像是一个装有各种工具的工具箱一样。借用这个“工具箱”中的“工具”,我们可以解决非常非常多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发明新的工具来解决,或是借用“其他工具箱(其他文明)”中的“工具”来解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明主要分为三类:
1、解决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在由原料到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我们是需要知识、技能、甚至是设备来完成。而这些都是文明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基本都是这一部分的内容,例如如何建造房屋、桥梁;如何从事农业生产;如何教书育人;甚至是如何写故事、拍电影都属于这一类别。
2、解决交易阶段的问题——交易秩序:
文明中最明显的秩序便是市场秩序、国家律法等等;还有很多隐晦的秩序,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我们的仁义忠孝等等。
以孝道举例:孝道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孝敬长辈,因为他们呵护了我们的成长,我们孝敬他们才是公平的交易。如果没有了这一秩序的存在,又有谁会主动地赡养老人呢?留钱自己花不香吗?同样地,长辈也难有很大的动力来关心我们的成长了,因为失去了秩序,交易已经很难正常存在和维持了。
“维护秩序,确保交易的存在”,这可能就是政府这一公器存在的必要原因。
3、升级/维护交易秩序的方法:
明显的如罢工、反垄断,隐晦的如广告、历史、博弈学等等。
罢工是为了使我们的劳务更值钱;反垄断可以加大商品的供应,进而降低物价;广告会扩大商品的市场,供应商便获得了更多的议价权;历史为我们的博弈提供了更多参考。
宗教是文明的子集,所以也是有着以上的分类。
美好的生活需要商品的支撑,商品的生产需要资本和劳务的参与。我们普通人就是拿劳务来换商品,要想用劳务来换取支撑美好生活的商品,我只想到三个解决思路:一、绝对公平的交易秩序,这个太难实现了;二、限制交易中的权力,这个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效果一般,比较难实现;三、提升劳务的质量,好吧,这就是“卷”!!!
扫一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2290/781984@qq.com
全网媒体直线发稿、24小时自助发稿平台、助您提升营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