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30 21:08:47 作者: 媒介星软文平台
古代最初级的就是童生,需要通过县试、府试才能取得。童生通过省里的科试(也称院试),称为生员,这时方才是秀才及第,算是有了功名。
秀才的第一名称为案首,一个读书人如果有了秀才的功名,他就具备了参加乡试考举人的资格,也有了开设私塾教书育人的资格;秀才没有做官的资格,没有俸禄,但可以免除一些赋税、徭役,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算是正式踏入士大夫阶层;秀才上公堂见县官可以不用跪拜,有向地方官的建议权,惹上官司也不能轻易上刑,只有割除秀才功名后才可抓人施刑。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可入县、府学院学习深造,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一般不被推荐参加乡试。
秀才通过乡试,就成了举人。乡试由省里组织,但主考官由朝廷委派主持,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秋天进行,因此也称“大比”或“秋闱”。通过乡试的人就是中举了,就成了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举人除了享有秀才的优惠特权外,已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并享有了一定的俸禄,社会地位就更高了。中举后就具备进京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会试了。举人进京参加会试,朝廷给予路费盘缠,并为其提供车辆。举人进京赶考,所经地方有为其提供食宿保卫的责任。
举人通不过会试或不想去进京赶考,可以作为候补官员,一旦一些地方出现职位空缺,举人可以来补缺,最高可补做知县,但一般都是最低级官职。有些举人为了能尽快得到补缺,就到一些官府做幕僚,以便及时掌握哪里有了官员空缺的信息,好去补缺。清末名臣左宗棠就是举人出身,先给人做幕僚,后补缺进阶的。因为不是进士出身,左宗棠也是终生遗憾,在做到巡抚一级时,尚且心有不甘,还向慈禧太后嚷嚷着要去参加会试。
没有中举但很优等的生员,可被安排到国子监继续深造,经考核合格后,可作为副榜贡生,既可继续参加会试考试,也可在职位空缺时补充为官员。清朝康熙皇帝时的大清官于成龙,就是以副榜贡生进阶的。当时清军刚入关不久,官员空缺很多。于成龙倍感朝廷天恩,因此终生廉洁勤政,报效朝廷。
由以上可知,科举考试一般可看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考试,包括县、府考试确定的童生和省科试(也称院试)确定的秀才;第二阶段为中级考试,由朝廷下派主考官到各省主持的乡试,确定举人人选;第三阶段为高级考试,包括礼部会试确定的贡士和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确定的三甲进士。因此提问的问题“举人、秀才、榜眼、探花、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有些混乱,按科举考试从低级向高级排的顺序有三级,那就是秀才、举人和进士,状元、榜眼和探花只是进士一级里的头三名。
科举考试不像今天的学制教育考试,都是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的,是很难很难的,但却是寒门学士唯一的进阶渠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是到了清代,考到满头白发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岁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龄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
扫一扫,添加好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2290/781984@qq.com
全网媒体直线发稿、24小时自助发稿平台、助您提升营销效率!